丰年 贵州六盘水刺梨香里说丰年听取歌声一片
被秋色浸染的野钟乡。活力无限的村庄,是入秋以来的第一枚动词,钉在北盘江之北。金黄的刺梨镶嵌于山坡,手起果乐,于林间、地块。三三两两的村民,持农具而来。他们晃动的双手,如一场小小的闪电,收割幸福和喜悦,然后运送出山......
题记
六盘水刺梨、猕猴桃产业基地
夏花秋实。
野钟村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迎来了新时代所特有的活力,金灿灿的刺梨山果挂满枝头,给人留下一种赏心悦目的丰收喜悦之感。
采摘处,不时有歌声传来,让这个秋季披上脱贫致富的可喜之色了。
8月21日,沿着野钟村的通村水泥路步行至坎边地角,一阵清风迎面吹过,继而抚过泥土,抚过树枝和叶片,抚过悄然起舞的果实。
摇曳,是初秋最为耀眼的盛景。
换着是多年以前,不要说货车驶进村庄,将村民群众种植的包谷、土豆运送出山,就连村民的出行都显得尤为吃力。
放眼望去,忙于采摘、修枝整形的农人,弯腰耕织着新一轮梦想。
刺梨好不好,关键看管护。一村民笑说,眉睫处,留下一道深深的悦迹。
与此同时,今年76岁的刘思启老人专心致志地伸出右手,扳过一株刺梨树,将黄透的果实一一摘下。是他,将采摘拽在手里,拽在勤劳致富之上。
紧接着,刘老将一枚枚刺梨鲜果轻放到聚财的塑料桶里,来到从地块边缘穿越而过的水泥路中间,他摘下手套,拍了拍裤腿,伸了伸懒腰,甜心地笑了。
这玩意儿扎手,摘的时候要小心,是宝贝!
刘思启(右)、邓吉栋(左)老人在水城县野钟乡野钟村的刺梨基地内采摘
自从种上刺梨,且实现挂果以来,刘思启每天早上起床都非常早。
年纪大了,瞌睡也就少了,我今天早上7点过就来到地里,得抓紧时间将刺梨摘完,因为收购车随时都会来。刘思启说。
和以往种植包谷土豆不一样,如今干活的劲大了。
有钱赚,谁都不愿睡懒觉呀!
以前没有种刺梨时,干活多,收入少,还见不到真金白银;现在不一样了,不光干活省事,收入还可以翻好几翻;车子一进寨,刺梨就变现了。
2014年,刘思启随同野钟村村干部到黔南州龙里县考察刺梨种植产业,被当地发展刺梨的思路和模式深深吸引。回来后,他决心一定,索性带头将自家的土地都种上刺梨,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种了大半辈子的玉米,都厌倦了!得换一种方式来活。
年纪虽然大了,但我还是想像年轻人一样,搏一搏。
果断改变传统种植的方式,我仿佛找回了年轻时的自己。
说话时,刘思启精神抖擞,不像年近80的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因看到龙里县的群众靠种植刺梨赚到了钱,刘思启决定将考察刺梨种植的好处讲给当地村民们听。于是,他和前去考察的村干部把刺梨种植的想法和打算在野钟村传了个遍。
盛产的凉都刺梨鲜果
只不过,在当地,传统种植的习俗根深蒂固,部分村民对此并不感冒,甚至有人直言,这野生刺梨到处都有,几十年了,也不见有人拿到市场上换回几个大毫儿;这都能赚钱,别哄我鸡枞是栽的哦!
一时间,种与不种的声音在野钟村进入了相互博弈的拐点。所幸的是,最终都被穷则思变这一实践给打败。
种,占据了上风。
同样,一些保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不甘落伍。据此,野钟村刮起了一阵刺梨种植之风,部分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刺梨种植的活儿忙得很紧。
购苗、打坑、筹备农家肥等一连串习惯性行动,遍布整个山岗和田间地块。
此外,今年78岁,且有着50年党龄的野钟村大地头组村民邓吉栋,也闻讯赶来,他不假思索地加入到刺梨种植队伍,将自家的8亩多土地种上刺梨。
看着有村民担心顾虑,我也想带个好头,毕竟刺梨产业于生态、经济效益,都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产业。邓吉栋说。
事实上,邓吉栋曾在野钟村担任过18年的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卸任后的他,并没有闲着,而是继续发挥余热,协助村委会寻求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路子。
发展产业,以前在野钟村,水、电、路等条件不具备,要想有所发展很困难,这可以理解;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大家如果还不配合、不支持,有些说不过去;一直重蹈祖辈的覆辙,实属不该。邓吉栋感叹道。
丰收季,采摘季
2017年,邓吉栋家种植的刺梨实现了初挂,并且卖了6千多元。2018年,收入大幅增长,卖了4万多元。
今年,截至目前,我家的刺梨已经卖了3万多元,全部卖完,预计还可以达到4万多元,比以往划算多了!说罢,邓吉栋开心不已。
不仅如此,因种植刺梨实现了老有所为的梦想,邓吉栋更是萌生了创作刺梨诗歌的灵感,他想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于是,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邓吉栋创作出了:
刺梨产业好处多,我种刺梨几大坡。
青山绿水生态美,增收致富暖心窝。
刺梨种植我们跟,今年产量要大增。
只要我们跟党走,家家致富又一春。
......等为内容的10首诗歌。
说起创作刺梨诗歌的最初想法,邓吉栋坦言,我创作刺梨诗歌的主要目的是,想让更多的群众知晓这一产业的好处,并在劳作过程中通过传唱来解除疲劳;我们要感恩党的好政策,要在增收致富的同时,不忘于初心,不忘于共产党的好,不忘于这个大美时代的好。
现场,邓吉栋还向记者演唱了他创作的第一首刺梨诗歌,内容是:
野钟乡来野钟乡,刺梨花开刺梨香。
党建引领摇钱树,致富不忘党中央。
唱完,邓吉栋又笑了,我刚才在采摘刺梨时,都在不停地哼唱这些诗歌,只是年纪大了,嗓音效果比不上年轻人,不过我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在的!
事实上,在野钟村刚启动刺梨种植不久,六盘水出台了相关政策,助推刺梨产业发展。据此,刺梨种植在野钟乡、水城县以及整个六盘水市均得到全面铺开。
截至目前,野钟乡陆续种植刺梨2.0343万亩,涉及农户2352户8551人,其中贫困户548户2281人。这里已然成为六盘水远近闻名的刺梨示范种植乡镇。
刺梨熟了!金黄着凉都的夏季
近年来,水城县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助力全面小康的目标,以产业革命八要素为指导,结合全县实际,将刺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发展刺梨种植面积达38.9万亩,涉及20个乡(镇、街道)96个村,覆盖农户37358户162170人,其中贫困户11367户43101人。2019年,全县刺梨挂果面积7.426万亩,预计产量3339吨,农户增收361.87万元。
截至8月21日,水城县全县已采收刺梨608.8吨。
野钟乡刺梨收购
同时,为了推进深加工,延伸刺梨产业链,有效保障农户增收致富,水城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初好科技集团合资组建了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刺梨产品研发和销售。
目前,水城县已研发出初好吉梨到、冰点气泡水、初好原浆等七个产品,销售额已实现1200万元,产品远销大连、青岛、成都、重庆等地。
无独有偶,早在2013年,盘州市贾西村的刺梨种植大户聂德友,也通过刺梨种植把拔除当地群众的穷根付诸于实际行动上,并为盘州市56.5万亩刺梨产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然,不管是水城县野钟村还是盘州市贾西村,其刺梨种植都可以称为六盘水市刺梨种植的经典样本。
装车!准备运送出山
这场面!真可谓小刺梨有大产业
纵观六盘水全市刺梨产业发展,记者还注意到,2019年4月18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六盘水市刺梨种植面积100.76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5%。
这一庞大的数据背后,实则是六盘水市聚焦森林资源,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紧锁定在守住生态、发展、安全之底线上,并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全新发展路子。
当百万亩刺梨种植与凉都不期而遇,这里已然为发展林业经济筑起了一道道可圈可点的生态屏障,也让当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等所带来的红利。
六盘水还围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做足文章。让沉睡的森林资源活了起来。
据介绍,2016年以来,六盘水累计完成营造林354.8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底的49.77%,一度提升至2018年的59.7。其中,刺梨产业发展促进森林覆盖率提升约占6.7%。
森林覆盖率渐次提高,六盘水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的经典实践,其发展令人叹而观止。
去年,通过卖刺梨实现增收的野钟村村民冉家贵,笑得如此灿烂(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六盘水的刺梨种植,以其规模性、辐射性、带动性、引领性,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翘楚产业之一。
2018年,光刺梨产业,六盘水就实现辐射带动农户15.82万户、53.73万人增收,社会价值让更多人受益匪浅。
要经济,更要生态和未来,我们的目的是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让企业和群众等,共同把钱赚起来,并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水清河畅,山美景美人和的生产生活环境。六盘水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野钟村刺梨种植大户冉家贵今年的大手笔
时下,六盘水的刺梨,已成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佼佼者,成为实施大生态建设的如意郎,成为推动大发展的潜力股,成为助力大扶贫的急先锋。
更有甚者,刺梨已然成为六盘水生态治理的先锋树、旅游发展的景观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刺梨产业。大有作为,未来可期。
记者手记:
刺梨:蝶变出果之新宠
人们都说南方有佳木。可我更习惯说凉都有圣果。
就六盘水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人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曾一度从江南煤都上升到气候、生态、农业、旅游等等。
如今,夏季平均气温19.7℃的凉都,刺梨、猕猴桃、水城春茶叶获尊凉都三宝。
在凉都,小刺梨在高高的山岗上,辅之以生态、经济、旅游、社会之效益,深度融合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里,融合于一场乡村振兴之上。
是的,刺梨非梨,蝶变出果之新宠。
刺梨香里说丰年,听取歌声一片。我们在此观其景、闻其香、听其声、探其行、受其益,便是一种和美了!(记者胡绍山)
上一篇:色情图 男生收藏大堆色情QQ表情 腾讯称图片难过滤下一篇:台湾成人频道 台媒探访成人频道 剪接师打趣看到眼花手抽筋